close

雷射除毛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林進德


 


利用選擇性光熱解(selective photothermolysis)的原理,一些波長較長,脈寬及能量適當的雷射,可以用來作永久性除毛,其效果及可能的併發症,經一段臨床研究後,現已有一定的掌握,本文就其原理,臨床要點及操作作一概括性介紹。


關鍵字:雷射(laser)、雷射手術(laser surgery)、永久性除毛(permanent hair removal


 


前言


在雷射未普遍之前,唯一可以用來永久除毛的方法是electrolysis,但它一次僅能除一小面積,而且只有15~20%的毛囊能永久破壞,費時耗事,且常有疤痕的副作用。


Grossman等人在1996首先發表雷射除毛的臨床研究,他們以定量及對照的方法,證明長脈寬的紅寶石雷射可以用來作為永久性除毛(permanent hair removal)的方法,所謂永久性除毛,一般指毛髮數量減少的時間可以持續該部位毛髮生長週期(growth cycle)以上者(約一年)。


目前臨床上轎常見的可以用來除毛的雷射有:紅寶石雷射(ruby laser)、銣雅各(Nd-YAG)、亞力山卓(Alexandrite)雷射、脈衝強光(intense pulsed light)、雙極(diode)雷射。臨床上除了雷射條件的選定外,病人膚色、毛髮粗細、顏色、部位及其生長週期皆為考量對象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雷射的考量有


 


1. 波長:不同物質有不同的吸收光譜,皮膚上主要的吸光物質(chromophore)為黑色素(melanin)及血紅素(Hb)。毛髮之主要色素為黑色素,而表皮部位亦有很多melanin。黑色素在300nm1000nm間都有很好的吸收,且隨波長增長吸收逐漸遞減。在700-1000nm間黑色素及血紅素有一段不小的吸收差異,可作為therapeutic window。波長越常者穿透力越深,一般除毛雷射的波長多落在700-1000nm的範圍,主要因為波長越長,表皮細胞的破壞較小而穿透力較大(約1.5-4mm)可以達到毛囊的底部。


2. 脈寬(pulse width):要達到選擇性光熱解(selective photothermolsis)的效果必須有三個條件:(1)波長為目標物選擇性的吸收(2)能量足以破壞目標物(3)雷射脈寬約等於目標物的thermal relaxation time(TRT) ,及目標物溫度降至原來一半所需之時間,人類毛髮的TRT約為10-100msec,平均20msec左右。太長或太短脈寬都不好。但依熱破壞時間(thermal damage time---熱擴散和熱破壞毛囊幹細胞所需要的時間)理論推估適當的脈寬時間為1701,000 msec之間。脈寬必須比毛囊的熱緩解時間長的理由是:黑色素在毛囊結構只佔一小部份,所以必須增加脈寬才有足夠的熱擴散來破壞整個毛囊結構。


3. 能量(fluence):能量越大除毛效果越佳,但合併症亦增加,必須考量患者膚色、毛髮粗細色澤。


4. 皮膚的冷卻(cooling):有些雷射附有冷卻系統,以降低表皮的溫度,減少雷射對表皮的傷害,如雙極雷射有一個sapphire tip,可以直接按壓在皮膚上行冷卻作用,而雷射光可以穿透它做深層的治療。有些雷射利用chilled gelchilled aircryogen spray


 


 


患者方面的考量


1. 膚色及毛髮顏色:皮膚顏色依Fitzpatrick分類有五。顏色越深,所用能量要低,波長較長,對皮膚的傷害較少,毛髮越黑,須能量較低。


2. 毛髮的生長週期:分為生長期(anagen)、過度期(catagen)即休止期(telogen),目前認為對雷射治療有反應的毛髮應為生長期,因為生長期的毛髮有較多的黑色素以吸收雷射能量。身體各部位的毛髮生長周期、長短及比例各異,治療的間隔和毛髮生長週期有密切關係。


3. 毛髮粗細:一般而言100m大小的毛髮,TRT約在20msec,較細毛髮則應選擇較小的脈寬,反之亦然。


4. 病人配合意願及期望。


 


 


操作的考量



  1. 術前1-3月內避免拔毛。
  2. 膚色太黑可考慮防晒美白處理。
  3. 拍照及自在毛髮的密度。
  4. 術前剃毛。
  5. 一般不用麻醉 敏感病人可用EMLA處理。
  6. 能量應以可以形成毛根燒焦或產生para-follicular edema的最低能量開始治療。
  7. 最好有表皮冷卻系統,減少表皮的傷害,如為接觸式的雷射頭可壓迫皮膚減少血流及表皮至毛囊的距離。
  8. 患部術後照顧,可以簡單的軟膏,潤滑保持避免照晒。
  9. 治療間距,頭頸部約1-3個月,腋下2-3個月,下肢3-6個月,或患部毛髮又長出而造成困擾的時候。

療效及副作用



  1. 一般而言,一次治療可以除去10~20%以上的毛髮(因部位不同可達40~50%以上),二次治療達40~50%,三次治療60~70%以上,治療效果和部位,治療間距所用雷射能量大小有關。
  2. 操作不當可能造成輕微灼傷,而有色素變化及疤痕產生,但正常操作副作用極輕微。

雷射除毛的應用


美容用途有除腋毛、腿毛、鬍子、恥毛等,亦可應用於先天髮現太低或不平整,亦可用於重建整型手術後,毛髮不正常分布,比如手毛因前臂游離皮瓣手術後,被移植於臉部,造成美觀上的問題。


 


 


常見的除毛雷射



  1. 銣雅克(Nd-YAG)雷射:波長1064nm,脈寬10 nsec能量2.5 J/cm2,須配合碳粉的使用(topical carbon-mineral oil),適用於深色皮膚部位的除毛。長脈寬的1,064 nm-雅各雷射,雖然黑色素吸收效果比較差,可減少對表皮層的破壞,但可穿透到比較深的真皮層,理論上比較適合亞洲人及其他有色人種。
  2. 脈衝強光(intense pulse light):如PhotodermEpilight。波長51~1200nm,可用濾鏡調節,不屬於雷射,但使用上有較大調整空間及能量,對較深的病灶有幫助。
  3. 紅寶石(ruby)雷射:694nm0.9-3msec10-40 J/cm2,較易產生表皮的傷害,色素變淡。
  4. 亞力山卓(Alexandrite)雷射755nm5~20msec5~30 J/cm2
  5. 雙極(diode)雷射:800nm5-30msec10~40 J/cm2 ,因為有冷卻晶片用以冷卻上皮及壓縮組織,操作極為方便。

   至於何種雷射最適合東方人(皮膚類型第四至六型)?學理上,長脈寬釹-雅各雷射的波長為1,064 nm,雖然黑色素吸收效果比較差,可減少對表皮層的破壞,但可穿透到比較深的真皮層,理論上比較適合亞洲人及其他有色人種。國外的研究顯示,長脈寬紫翠玉雷射、長脈寬釹-雅各雷射治療及長脈寬二極體雷射,三者之間的效果並無統計學上的差異。賴庭瑋等人的研究顯示,病患四個月內接受三次雷射治療後追蹤六個月後的比較,長脈寬紫翠玉雷射可降低毛髮密度76.6%,長脈寬釹-雅各雷射只降低55.2%,但兩者之間並無統計學上的意義。


 


結論


    雷射除毛症推展於臨床應用,目前仍有許多問題袋解決,將來的發展仍朝更小更快更有效的雷射研發邁進,有興趣於雷射除毛者應隨時注意新科技的發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進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